王對約押說:我應允你這事。你可以去,把那少年人押沙龍帶回來。 於是約押起身往基述去,將押沙龍帶回耶路撒冷。 (撒下 14:21、23)
本章講述3年之中,大衛時時思念三子押沙龍;元帥約押知道王的心,就設下計策,叫ㄧ聰明的提歌亞婦人喬裝為居喪中的寡婦去面見王,以其2子因故相鬥,其中一個殺掉另一個,活者卻必須面臨死罪之刑,用其子嗣將斷絕之比喻,提醒大衛能恩准一時犯罪的押沙龍回頭, 使父子再相見(參撒下 14:1-21)。
約押是個血氣方剛之人,曾為了幫弟弟報仇,殺害了押尼珥。這種兄弟感情的復仇,並沒有深思熟慮將來大衛王國建立的光景。而這次教導提歌亞婦人設局對大衛王的請求,都是子虛烏有。表面上看來似乎分擔了大衛王的憂慮,實際上卻是帶來王國的災難;後來驕傲的押沙龍叛變,也才有了舊約聖經中的ㄧ場戰爭 – 即「以法蓮樹林之戰」(參撒下18章)。
約押的立意雖良善,但只考慮到人的情感、王的情感,沒有顧及神的公義,意即絕對的是非對錯,所以也失去了調解人的價值。反思我們在教會,有時也會扮演和事佬的角色,同靈間若產生了問題,我們可能會勸說:「我知道你信仰比較好,你就讓步一些!」或是「不要跟他計較啦!」 等語,殊不知沒有站在神公義上的調解,就會做出錯誤的思考。
雖然大衛最後同意提哥亞婦人的請求,准予押沙龍返回耶路撒冷,可惜大衛並未完全寬恕兒子;押沙龍在耶路撒冷有兩年不得見父王之面(參撒下 14:22-28)。兩年以後再請約押向王求赦免,結果父子之間有了和解(參撒下 14:29-33),但押沙龍叛逆的種子,已在心中發芽長大了。
人所行的,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;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。(箴 21:2)
大衛王和押沙龍和解也是犧牲真理、體貼肉體的產物,使寬恕成為押沙龍放縱的理由;兩人的和解是出於父子之情,其中只有慈愛,少了公義。新約路加福音第15章記載「浪子的比喻」,浪子由衷向父親認罪,父親回以親嘴。大衛雖也與押沙龍親嘴,但因罪的阻隔沒有除掉,心裡少了一份契合。
耶和華啊,求你將你的道指教我;我要照你的真理行;求你使我專心敬畏你的名!(詩 86:11)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