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述說神的大能大力(伯廿六)

圖片
約伯回答說:無能的人蒙你何等的幫助! 膀臂無力的人蒙你何等的拯救!無智慧的人蒙你何等的指教! 你向他多顯大知識!你向誰發出言語來?誰的靈從你而出?(伯 26:1-4)  此章是約伯面對比勒達第三次的發言後,對他的反駁。 約伯認為比勒達的話空洞無用,根本無法幫助他,對約伯而言, 神是測不透的奧秘,同時也是唯一的盼望。  你們要使軟弱的手堅壯,無力的膝穩固。對膽怯的人說: 你們要剛強,不要懼怕。看哪,你們的神必來報仇, 必來施行極大的報應;他必來拯救你們。(賽 35:3-4) 人的能力有限,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,所以要懂得依靠神, 當看見別人的需要,我們也當靠著神來幫助他,支撐他們, 求神使他們重新得力。有時我們不需多說有關自己的論點、想法, 這樣只會顯得自己的無知、無能,自以為懂很多, 但實際上卻無法讓人得造就。反而應該謙卑、謙虛, 禱告神能學習順服神的計劃,因為我們知道神是全知全能的神, 但知道神是測不透的,我們真正明白的也不過只是一點點。 然而看見神的創造,知道神的偉大,同時顯得自己的渺小, 神的治理與能力,是人難以瞭解的,不過, 我們可以做的事就是遵守神的話語,倘若我們能竭力追求行道, 相信會變得更謙卑、順服,雖無法完全明白, 但還是能順服神為我們所預備、安排的計劃。 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, 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。(弗 3:20) By 李勻 真耶穌教會石牌教會、天母教會線上講道 石牌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TJChurchShipai 天母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/TJC_Tianmu/featured

陪伴與安慰(伯廿五)

圖片
書比人比勒達回答說:神有治理之權,有威嚴可畏, 他在高處施行和平。他的諸軍,豈能數算,他的光亮一發, 誰不蒙照呢?這樣在神面前,人怎能稱義,婦人所生的,怎能潔淨。 在神眼前,月亮也無光亮,星宿也不清潔。何況如蟲的人, 如蛆的世人呢?(伯 25:1-6)   此章是約伯朋友書比人比勒達第三次發言, 說到神的作為及人在神面前是何等卑微。在他說完之後, 26章直到31章為約伯的發言。 我們要從約伯的三位朋友起初想安慰約伯的美好用意, 到最後卻造成約伯的痛苦學到一些教訓。約伯和三位朋友的對話, 是非常苦的,所以他和三位朋友說,我在患難當中, 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,甚至會說,我根本不想活了,生不如死。 我認為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追究他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而指責他, 因為他不知道神為何讓他遭遇這些患難。 由此章中我們知道,神也在旁邊聽著,神當時不說話, 約伯的朋友想替神說話,但卻議論錯誤。 神有更高的旨意是我們人所不知道的,最後神向約伯的三位朋友說, 你們議論我,不如約伯。由此可知,我們有時陪伴人, 會從人的角度去說神的事情,但我們忘了,神有衪的計劃和時間, 凡事都掌握在神的手裡。  你們要追念往日,蒙了光照以後,所忍受大爭戰的各種苦難。 一面被毀謗,遭患難,成了戲景,叫眾人觀看, 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。(來 10:32-33)  安慰有許多作法,最重要的是要傾聽。我們自己曾遭患難, 也想陪伴那些正遭遇患難的人,雖然患難本身有神的旨意, 但我們也要陪伴受苦者,讓他不孤單。約伯的生命是來榮耀神的, 其實他的三位朋友來訪,也有神要他們做的功課, 因為約伯所經歷的,是之前沒有人經歷過的,在此時此刻, 陪伴與傾聽,是我們所能做的事,聖經上也教導我們: 與喜樂的人要 同樂,與哀哭的人要同哭。(羅 12:15) ,也求主賜我們智慧,能做一個好的陪伴和傾聽者。 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,他就安慰我們,叫我們能用神所𧶽的安慰, 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。(林後 1:4)   By 邱雅玲   真耶穌教會石牌教會、天母教會線上講道 石牌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TJChurchShipai 天母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/TJC_Tianmu/featured

信心的掙扎與盼望(伯廿四)

圖片
然而神用能力保全有勢力的人;那性命難保的人仍然興起。 神使他們安穩,他們就有所倚靠;神的眼目也看顧他們的道路。 他們被高舉,不過片時就沒有了;他們降為卑,被除滅, 與眾人一樣,又如穀穗被割。(伯 24:22-24)  約伯延續了對於「義人受苦,惡人亨通」的觀察與疑問, 指出世上有許多人作惡多端,如挪移地界、奪取貧寒人的羊群、 欺壓孤兒寡婦,甚至強暴貧窮、無助的人;然而, 這些人往往在世上仍能安然無事,並不立刻遭到報應, 這與一般人對「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」的觀念,形成巨大反差, 也讓約伯的困惑更深。  約伯並非否認神的公義,而是對現實中「神為何暫時容讓惡人繁榮」 感到無解。這樣的無解與信心的掙扎, 也常發生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,當我們看見我們之間, 認為行為正直、品性良好的人遭遇苦難,但是社會中許多作惡的人, 卻反倒安然無事之時,不禁也有可能會懷疑「這樣真的公平嗎」? 然而,約伯的誠實,表現出他對神的真誠,而不是遠離神, 他將他心中的難題帶到神面前,這也提醒了我們, 面對疑惑和不解時,可以學習約伯一樣,將真實的心聲告訴神。 另一方面,約伯也表現了他在信心上的功課,短時間看不到審判, 是因為以「屬地的角度及時間標準」來看待,不代表神不公義; 神仍是掌權的神,從屬天的角度而言,惡人雖一時繁榮, 終究不能逃避神的審判。  我知道,你萬事都能做;你的旨意不能攔阻。 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?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; 這些事太奇妙,是我不知道的。求你聽我,我要說話;我問你, 求你指示我。我從前風聞有你,現在親眼看見你。(伯 42:2-5) 我們像約伯一樣,都是軟弱、渺小的人,會受到眼前種種的不平等, 影響自己的情緒、忽略神的心意與計畫。 求神賞賜我們智慧與剛強的心,堅持對神的信心與盼望, 能像約伯在最後得到心境上的轉變,從「風聞有祢」到「 親眼看見祢」,體會到神的大能,勝過苦難!  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,便知道他是美善;投靠他的人有福了!( 詩 34:8)  By童若水 真耶穌教會石牌教會、天母教會線上講道 石牌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TJChurchShipai 天母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/TJC_Tianmu/featured

試煉之後,我必如精金 (伯廿三)

圖片
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;他試煉我之後,我必如精金。 (伯 23:10)  讀到《約伯記》23章,心裡有一種特別的震動。約伯的痛苦, 不只是身體上的潰爛與殘破,更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孤單。他的哀告, 被朋友視為悖逆;他的呼求,似乎換來的不是安慰, 而是更沉重的責罰。 最讓人揪心的是,約伯深切渴望神能對他說話,而不是選擇沉默( 參伯 23:3、8-9)。沉默,比刀劍更讓人無助。在這段經文裡, 我看見一個人全然的徬徨:他找不到神的蹤跡,但卻依舊堅信 「 祂試煉我之後,我必如精金」(伯 23:10) 。  這讓我想起新約的一幕。當門徒遇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, 立刻問耶穌: 「是誰犯了罪呢?是這人還是他的父母?」(約 9:2) ——原來,從古到今,人類面對災禍的第一直覺, 往往就是「這一定是罪的結果」。難怪約伯的朋友們, 一再要他認罪悔改。然而耶穌的回答卻完全顛覆這種思維: 「 不是這人犯了罪,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, 乃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」(約 9:3) 。  這時我才更深的明白,約伯的故事背後,其實是一場屬靈的爭戰。 魔鬼挑戰神說:人敬畏祢,不過是因為有好處(參伯 1:9-11)。而約伯卻用生命給出了最有力的回答: 「 賞賜的是耶和華,收取的也是耶和華」(伯 1:21) 。他沒有因失去一切而棄絕神,反而堅定相信, 這一切的試煉終必煉成精金。  或許,這正是神對祂僕人最深的期望——即使不明白, 即使看不到祂的作為,仍選擇信靠。這是一種超越利益的愛, 一種單單為著神的榮耀而存在的敬拜。 回頭看我們自己,生活中的難題、信仰裡的沉默時刻, 也常常像是火爐一般。但保羅提醒我們: 「你要和我同受苦難, 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」(提後 2:3) 。苦難並不是神的遺棄, 而是祂鍛造我們成為貴重器皿的途徑。  所以,當我合上聖經,心中留下了一句話:  「在神沉默的時候,選擇信靠;在試煉的火爐裡,終必煉成精金。」 By 陳婉萍 真耶穌教會石牌教會、天母教會線上講道 石牌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TJChurchShipai 天母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/TJC_Tianmu/featured

第三回合:以利法的發言(伯廿二)

圖片
你為人公義,豈叫全能者喜悅呢?你行為完全,豈能使他得利呢? 豈是因你敬畏他就責備你、審判你嗎?你的罪惡豈不是大嗎? 你的罪孽也沒有窮盡。( 伯 22:3-5 )   以利法是約伯的三個朋友中,最年長的一位,他是一個經驗主義者。 從本章一開始,以利法就以固執的口氣, 直接加諸各項罪名於約伯身上(參伯 22:6-14)。 根據他自認為所得到神的默示,和人生長久的閱歷(參伯 4:12,15-17,15:10),認為世事皆有其因果報應, 因為人是不能逃避神聖潔、公義的懲罰和管教的(參伯 5:17) ,約伯遭遇此苦難是應該的,是有益的。他認為約伯只要丢棄萬事, 以全能者為至寶,就必蒙拯救(參伯 22:24-30)。   他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。凡恆心行善、尋求榮耀、尊貴, 和不能朽壞之福的,就以永生報應他們。 ( 羅 2:6-7 )   以利法對於善惡、報應,只看到眼前、今生, 無法看到來世的屬靈報應。他過度認為義人應該享受福氣, 過好日子;而惡人應當受到管教、蒙受苦難。這是一種極端的「 義人成功神學」,不是神的法則。  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, 也不要嫉妒惡人;因為,惡人終不得善報;惡人的燈也必熄滅(  參箴 24:19-20 ) , 正如約伯的觀察,今生行惡, 不一定有報應(參伯 21:23-24)。試想, 如果行惡有現世之報,那這個世上為非作歹的人,豈不都消失了, 主耶穌就不用再來世間報應了。  所以,一切自有神美好的旨意,有信者的心態,當如這句俗話所說, 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」,共勉之!  為這緣故,我也受這些苦難。然而我不以為恥; 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,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,直到那日。 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,要用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和愛心, 常常守著。從前所交託你的善道, 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牢牢的守著。( 提後 1:12- 14 )   by 李端燦 真耶穌教會石牌教會、天母教會線上講道 石牌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TJChurchShipa...

亨通不在乎自己(伯廿一)

圖片
他們對神說:離開我們吧!我們不願曉得你的道。全能者是誰, 我們何必事奉他呢?求告他有甚麼益處呢?看哪, 他們亨通不在乎自己;惡人所謀定的離我好遠。(伯 21:14- 16)  在約伯與三友第二輪辯論的尾聲, 三友仍然認定約伯的遭遇和他的惡行有關, 但約伯卻提出了他的觀察,也就是:他們(惡人)諸事亨通(參伯  21:13)。惡人不僅沒有因為自己的惡行而遭受禍害, 反而是享大壽數、兒孫滿堂、家宅平安、以及事業順利, 所以惡人對於認識神、事奉神毫無興趣,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能有如此的成就,全在乎自己的謀算、 自己的智慧。  就是惡人在禍患的日子得存留,在發怒的日子得逃脫。他所行的, 有誰當面給他說明?他所做的,有誰報應他呢? 然而他要被擡到塋地;並有人看守墳墓。他要以谷中的土塊為甘甜; 在他以先去的無數,在他以後去的更多。(伯 21:30-33)   有許多的人看見這些惡人享盡世上的美好,並且得以善終, 於是追隨著這些惡人的腳步,為他們歌功頌德, 甚至步上他們的後塵,效法惡人的作為,機關算盡、心狠手辣, 只為了掙取更多的財富、更多的名利、更令人稱羨的人生。  惡人的得志、惡人的善終,不僅是約伯的觀察, 詩人亞薩也曾為此感嘆道: 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,眼看實係為難.. .(詩 73:16) 亞薩不能明白「善惡」與「福禍」為何不是正相關? 神的公義在哪裡?  等我進了神的聖所,思想他們的結局。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, 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。他們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! 他們被驚恐滅盡了。人睡醒了,怎樣看夢;主啊, 你醒了也必照樣輕看他們的影像。(詩 73:17-20)  進入「神的聖所」是詩人亞薩明白一切的轉捩點,神使亞薩在「 神的聖所」當中看見惡人的結局,原來神的公義不是沒有彰顯, 只是當我們不夠與神親近,尚未進入「神的聖所」的時候, 我們的目光還停留在屬物質的世界,很容易就會以「世上的標準( 例如:物質豐富、身體健康)」來評斷一個人是否「成功」, 甚至自己也在不知不覺當中,效法了這個世界。  然而,當我們將目光轉離世界、轉向耶穌,以基督的心為心, 我們就能明白唯有神那裡有真正的公義、也唯有神能夠判斷人, 同時神也願意幫助我們來看清、看輕這個世界, 知道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費盡一生來追尋的...

惟有愛心能造就人(伯廿)

圖片
你豈不知亙古以來,自從人生在地,惡人誇勝是暫時的, 不敬虔人的喜樂不過轉眼之間嗎?他的尊榮雖達到天上, 頭雖頂到雲中,他終必滅亡,像自己的糞一樣;素來見他的人要說: 他在那裡呢?(伯 20:4-7)  本章,瑣法直指約伯是惡人,原本從遠方而來、 要安慰苦境中的朋友,每個人卻在言談間, 漸漸將心中的想法意念說出,言語越來越激烈、沒有安慰的話, 從這些對話可以看出,他們每個人的個性與思考方式; 而約伯與這三位朋友的話語,可以使我們省思,我今天說了什麼、 做了什麼,檢視自己的心思意念是否合神心意,不要像這三位朋友, 從原本的善意變成攻擊,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; 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;因為心裡所充滿的, 口裡就說出來(路 6:45) ,我們也當時常思想, 是否悄悄的在心中對人有自己的看法? 他口內雖以惡為甘甜,藏在舌頭底下,愛戀不捨,含在口中。 他吞了財寶,還要吐出;神要從他腹中掏出來。他欺壓窮人, 且又離棄;強取非自己所蓋的房屋。他因貪而無厭, 所喜悅的連一樣也不能保守。( 伯20:12-13、15、19、 20) 瑣法的指控,是以約伯所遇的患難妄下定論, 因為沒有人比約伯更慘了,否定約伯以前所做的一切, 甚至沒有證據就說約伯欺壓窮人、貪得無厭。人常常以眼睛所見的, 來決定事情或下定論,但我們是神的兒女,不論何事都有神可倚靠, 看到一件事情、心中有想法之時,也應尋求神的幫助, 自問這樣的想法對嗎?因某件事對人產生好惡可以嗎? 神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呢?曾經聽過一個見證, 當教會的同靈對事情有兩種不同意見時, 神要這位姐妹什麼都不要做、不要說,看神怎麼做就好, 但人是軟弱的,心總是會不知不覺偏向一方,我們所要的是 保守自己 的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(參箴4:23) , 求神幫助使我們心中充滿神的話,不要輕易對事情自己下定論, 不要隨意相信自己眼睛所見。 不是我們愛神,乃是神愛我們,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, 這就是愛了。親愛的弟兄啊,神既是這樣愛我們, 我們也當彼此相愛。從來沒有人見過神,我們若彼此相愛, 神就住在我們裡面,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。 神將他的靈賜給我們,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他裡面, 他也住在我們裡面。(約壹 4:10-13)   對於一件事情,很快會有看法且知道好惡,也是筆者常犯的事...

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 (伯十九)

圖片
你們這十次羞辱我;你們苦待我也不以為恥。果真我有錯, 這錯乃是在我。(伯 19:3-4)  本章是約伯回應好友比勒達第二次的質疑,比勒達指責約伯高傲、 自大、無知,並要約伯盡速認錯悔改。面對朋友的羞辱, 約伯卻不以為恥,底氣就在於他的自潔;他每天省察自己的行為, 遠離惡事,也常常打發人去叫兒女們自潔, 更常常清早起來為兒女獻燔祭;因為他說: 恐怕我兒女犯了罪, 心中棄掉神(參伯 1:5) 。「燔祭」是贖罪祭: 約伯並沒有自認無罪,約伯卻常為全家人所犯的「隱而未現」 的罪求神赦免。耶和華神也說: 地上再沒有人像約伯完全正直, 敬畏神,遠離惡事。 約伯的「不以為恥」,正如經上所言, 倘若人為叫良心對得住神,就忍受冤屈的苦楚,這是可喜愛的。 ( 彼前 2:19) 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,末了必站立在地上。(伯 19:25)  約伯希望神成為救贖主(或譯成「辯護者」), 辯護者要來證明他不是因為朋友所說的犯罪緣故, 才受到如此大的苦難。保羅也勉勵我們, 不要自己伸冤,寧可讓步, 聽憑主怒;伸冤在神,神必報應。 在世界末日來臨時, 神要審判這世界,因為人所做的事,連一切隱藏的事, 無論是善是惡,神都必審問。(參箴 12:14)  我這皮肉滅絕之後,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。(伯 19:26)  肉體之外得見神,是約伯苦難中最大的盼望, 也是約伯對耶和華神的信心體認。約伯從富庶生活,到家破人亡、 體無完膚,甚至親友都離棄、誤解了他,這是從物質、 身體及心靈最大的試煉,但約伯沒有背棄他的神, 就算他認為可能死去,他的「信心」也相信將來「必」 會親眼看見神。  保羅三次求主,叫這刺離開;保羅希望的恩典是將這刺離開, 但神要給保羅的恩典卻是將這刺留在保羅身上。神有祂美好的旨意, 這刺成保羅的軟弱,卻能讓神的能力得以在保羅身上彰顯。  隨著年紀增長,部分的親友與同工也遭遇身體的患難當中, 雖讓我們感到難過與不捨,但從他們見證與分享中, 讓我們都更加相信,信靠耶穌基督,進入這恩典中,才有真盼望, 也靠這盼望,才能夠在患難中忍耐持守信仰,因為我們何時軟弱, 神的能力就更大大加添給我們。  我受苦是於我有益,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。(詩 119:71) 那先前忍耐的人,我們稱他們是...

不要懼怕、不要論斷、只要等候(伯十八)

圖片
不義之人的住處總是這樣;此乃不認識神之人的地步。(伯 18: 21)  本章是約伯三友之一,書亞人比勒達對於約伯的回應,然而, 他的回應,令約伯更為難受。 我們為何算為畜生, 在你眼中看作污穢呢?你這惱怒將自己撕裂的,難道大地為你見棄、 磐石挪開原處嗎?(參伯 18:3-4) , 比勒達不僅責怪約伯是輕看勸慰者、自高自義,更以一套「善惡論」 ,暗示了約伯肯定是因為做惡才落得此下場。  他的記念在地上必然滅亡;他的名字在街上也不存留。 他必從光明中被攆到黑暗裡,必被趕出世界。在本民中必無子無孫; 在寄居之地也無一人存留。(伯 18:17-19)   比勒達的諸多言論,如同波浪一般, 一波波打向約伯那已經飽受摧殘、載浮載沉的船身, 約伯曾經是豐衣足食、子孫滿堂、家財萬貫、榮神益人的樣板, 但是,在這場神所默許的「義人受難」考驗中, 可謂經歷了世人都難以想像的最慘痛經歷; 本章接近末尾的這幾句話,更是誅心,約伯從富足的生活中, 忽然落得孑然一身、妻離子散,全身長瘡、 坐在灰中痛苦的刮著身體,竟被比勒達以這句 「 必從光明中被攆到黑暗裡」 ,再次戳中苦痛點,然而更可怕的是, 接下來這句 「在本民中必無子無孫;在寄居之地也無一人存留」 , 更像極了事後諸葛,用已知的結局,恣意的去論斷約伯,直接扣上「 罪惡」的帽子。  所以,時候未到,什麼都不要論斷,只等主來, 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,顯明人心的意念。那時, 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。(林前 4:5)  大學時,在學習刑法的過程中,有一個「無罪推定」的原則, 這原則不僅是對於刑法謙抑性思想的體現,更看出了對於定罪、 刑罰等事情,掌權者的謹慎小心。對於一位基督徒而言,看到「 無罪推定」四個字,更有體悟,因為推定一個人是「無罪」的, 是一種對於人本性「善」的堅信,縱使人帶有罪性, 卻也是依照神的形象所造,內心有那一塊追求神、尋找光明的力量; 而以推定一個人為無罪,更彰顯出,每個行為與結果的背後, 有太多太多的事情,是「有限」、「渺小」的人類, 無法明白與測透的。人類既非全知全能、今在昔在, 不受時間空間所限的神,又怎能輕易的如比勒達這樣, 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呢?  或許這一切,唯一的解答就是「等候」,等候神的時候, 因為只有那 最後審判的日子...

無聲的安慰(伯十七)

圖片
神使我作了民中的笑談;他們也吐唾沫在我臉上。然而, 義人要持守所行的道;手潔的人要力上加力。(伯 17:6、9)   本章接續前一章,約伯繼續傾吐他極其痛苦的內心感受;但是, 如果我們細看本章內容,竟發現,帶給約伯最多痛苦的、 使他不住抱怨出來的事情,不是魔鬼對他的攻擊, 也不是肉體的疼痛、親人的離世、財產的損失, 而是身邊好友的責備、說教,以及世人看待他的眼光。  這是多麼諷刺的事情!三個好友原本是要來探望他、安慰他的, 最後反而成了傷害他最深的源頭。對照約伯記第2章的記載, 三個好友從各自本處趕來,為他悲傷、安慰。 他們甚至為他放聲大哭、撕裂外袍,陪他靜坐了七天七夜, 一個人也不向他說一句話,因為知道他極其痛苦;直到第四章開始, 一切變了調;他們聽了約伯在第三章對自己的咒詛,忍不住開口,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,每個人輪流開口對他說教、辯論、數落、指責。   我相信,剛看到三位朋友時,約伯絕對是非常感動,在如此痛苦、 孤單的時刻,還有三位朋友不辭辛勞來陪他,也因此他才放下心防, 忍不住在摯友面前,表現出他的軟弱、抱怨自己內心的感受。 這就好像我們有時遇到不開心、不順心的事情,總會找好友訴苦、 抱怨一下,誰知換來的反而不是安慰,反而是無止盡、輪流的責備。 我相信最後發展成這樣,約伯心裡一定寧願他的朋友們沒有來, 而若站在朋友們的角度, 他們也完全失去了一開始希望帶給約伯安慰的初衷, 狠狠地傷害了他。  這帶給我很大的提醒與反思,今天我們在做關懷與安慰時, 會不會有時也犯了這樣的錯?也許我們本意是安慰, 給人的感受卻是指責?當一個人需要關懷時,往往是他最脆弱、 敏感的時候,這時我們更應謹慎,也許有時我們會不知道該說什麼, 但很多時候,不說話、只是陪伴,往往比說錯話、傷到人更有造就。 我想我如果是約伯,遭遇這大苦難, 有三個知心好友願意在身邊七天七夜陪伴,雖未說隻字片語, 在我心中的感受卻早已千言萬語了吧!共勉之~  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;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。(箴  17:28)  by陳義得 真耶穌教會石牌教會、天母教會線上講道 石牌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TJChurchShipai 天母教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/TJC...

患難生盼望(伯十六)

圖片
願人得與神辯白,如同人與朋友辯白一樣。(伯 16:21)  約伯三友輪番對約伯提供許多想法建議後, 又再一次的要繼續指正約伯,約伯至此有被神和人共棄的感覺。 朋友的話反令他更孤單、痛苦,他實在真的是清白無辜的, 朋友們的犯罪論無法安慰約伯,更解釋不了他的苦難, 本章是約伯在極大苦難時的心聲,當中充滿了深切的痛苦、 孤獨感及對神的渴望。約伯相信神,也就是曾賜福給他的神, 一定會見證他的無辜。 這是一篇約伯在苦難中的掙扎和對公義渴求的獨白。  我也能說你們那樣的話;你們若處在我的境遇, 我也會聯絡言語攻擊你們,又能向你們搖頭。但我必用口堅固你們, 用嘴消解你們的憂愁。(伯 16:4-5)  約伯這番話,頗有「未經他人苦,莫勸他人善,你若經我苦, 未必有我善」的意思,關懷的第一步需要的就是陪伴與聆聽, 約伯三友前者做得非常好,陪著約伯一同哀傷七天。這七天中, 不斷與約伯一同思想,為什麼今日會這樣?直到約伯開口後, 他們才開始接話,出發點原是好的,想要安慰約伯、想要解決問題, 但卻傷透了約伯的心。  但現在神使我困倦,使親友遠離我,又抓住我,作見證攻擊我; 我身體的枯瘦也當面見證我的不是。(伯 16:7-8)  約伯表達了他對朋友們的失望,說:你們安慰人反叫人愁煩, 這話反應了他在極度痛苦中,感受到的孤獨和被誤解。 即使身邊有朋友相伴,卻無法感受到到真正的支持和理解。 約伯始終堅持兩點:1、他是義人;2、神有公義與主權。 但是神對他卻像對仇敵一般,使他無法在這兩者間找到交點, 反而更痛苦。就在患難忍耐之中,約伯生出了老練,繼而生出盼望, 一個從天上澆灌而來的盼望,使他堅信 「在天有我的見證, 在上有我的中保」 ,並且 「願人得與神辯白, 如同人與朋友辯白一樣」 。 現在,約伯不但盼望有中保調解, 更渴望能向神當面述說,相信鑒察人心的神必能證明清白、 為他作保。這個微弱的盼望就像風中微聲,像從天上掉下來的, 又像從生命裡長出來的,漸漸清晰,使約伯在現實與信靠之間, 找到了一個能夠站穩的平衡點。  約伯在苦難中仍渴望與神的交流,希望能向神陳述自己的冤屈。 因著對神的信心,儘管在苦難中感到困惑和絕望, 但仍相信神會聽見他的呼求。我們在面對困難時, 向神傾心吐意是非常重要的,因為神是我們的避難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