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利沙對以色列王說:我與你何干?去問你父親的先知和你母親的先知吧!以色列王對他說:不要這樣說,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,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裏。以利沙說:我指著所事奉永生的萬軍耶和華起誓,我若不看猶大王約沙法的情面,必不理你,不顧你。(王下 3:13-14)
以色列王約蘭素來不倚靠神,以利沙本章才會說「你怎麼不去問問你爸媽的先知呢」,現在到了緊要關頭,淪落到自己與那些外邦神都無法解決了,才又突然想起耶和華的存在,尋求神的大能;然而想要神的幫助,卻還抱怨,也難怪以利沙會這麼生氣!這種「平順時神在天邊,遇難時臨時抱神腳」的態度,並非當時以色列人的通病,也正是現在我們一般大眾常有的通病。
我們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通病呢?此題不須急著回答,有個簡單的檢查方法,只要注意自己,遇到任何事情,是先想辦法解決,直到手段用盡了才想到向神禱告,還是一開始不論事情的大小,就先禱告求問神呢?找出你的先後順序,想必答案呼之欲出。
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但不至像他父母所行的,因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。然而,他貼近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,總不離開。(王下 3:2-3)
雖然約蘭比他的父親亞哈「稍好」,沒那麼明目張膽地拜巴力,但仍未真正悔改,也未帶領百姓歸神,繼續讓耶羅波安留下的偏誤宗教制度存在,因此在神眼中仍屬於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」;當我們沒有全然歸向神,只是把自己以為的缺失拋棄,對神而言,這並不完全,可見神的標準是比我們想像的高很多,我們應當時時提醒自己,當我們自覺與神的準則好似差不多均相呼應時,其實離神的標準或許還有很大段距離。
以色列王說:哀哉!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,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裏。約沙法說:這裏不是有耶和華的先知嗎?我們可以託他求問耶和華。以色列王的一個臣子回答說:這裏有沙法的兒子以利沙,就是從前服事以利亞的。(王下 3:10-11)
最後,兩位君王在面對缺水危機,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,突顯他們屬靈成熟度和對神倚靠程度的差異。約蘭立刻絕望、抱怨神,剛好與約沙法積極尋求神,形成鮮明對比,這裡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事:真正的信仰是在逆境中依然倚靠、仰望著神,而不是屈服於失望中,並懷疑神,信仰的重點是「預期並尋求神必然的干預」。
你要把你的道路交託耶和華,並倚靠他,他就必成全。他必使你的公義好像光發出,使你的公正如日中天。你要在耶和華面前靜默無聲,耐心地等候他;不要因那凡事順利的,和那惡謀得逞的,心懷不平。你要抑制怒氣,消除烈怒;不要心懷不平,那只會導致你作惡。(詩 37:5-8)
留言
張貼留言